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观点 » 正文

诗画山水,温润之州—浙江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温州动车7.23事故)温州 亚运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18 10:32:57   浏览次数:1
核心提示:1.温州市简介温州市,简称“瓯”,浙江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省、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地势自西向东呈梯状倾斜,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城市三面环山,拥江面海截至2021年末,全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1.温州市简介温州市,简称“瓯”,浙江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省、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地势自西向东呈梯状倾斜,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城市三面环山,拥江面海

截至2021年末,全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陆地面积1211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649平方千米;2022年,温州市户籍总人口831.8万人,常住人口967.9万人2022年,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8029.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7.5亿元、3380.8亿元和447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310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356美元)。

温州市行政区划图温州市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太宁元年(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上元二年(675年)始称温州,取“温润之州”之意温州旅游资源丰富,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有雁荡山、江心屿、楠溪江、铜铃山、百丈漈、南麂列岛、百岛洞头等景点。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文化传承“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江南文化本底,延续“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永嘉学派传统,兼具“开放包容、拼搏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非凡代表独特的文化基因孕育了创新先行的温州模式,成为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祥地和先行区。

温州市为国家Ⅱ型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设有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中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鞋都,温州人被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

温州市城市风光2.目标战略与区域协同2.1 战略目标全面承接国家和省级战略部署,落实“两个健康”的发展要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发展要求,做强全省“第三极”,全面推进都市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按照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总体定位,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温州自身的空间资源基础和条件,提出2035年国土空间发展目标:

“活力创新之都,山海诗画之城” 2.2 规划策略区域协同策略:坚持扩大双向开放,打造更高能级开放平台,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底线约束策略:坚守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底线,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保障城市安全放在优先位置,确定国土空间发展底盘。

能级提升策略: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规划建设瓯江新城,实现城市能级和中心城区首位度“双提升”依托都市区副中心,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创新实践城镇群品质提升策略:以中央活力区为核心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体系,提升温州核心区城市品质,实践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

陆海统筹策略:加强“蓝色海湾”保护建设,打造海洋生态建设典范。深化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城市风光2.3 区域协同在三大层级区域明确温州角色:层级一:“一带一路”:“引进来”打造华商丝路枢纽,“走出去”形成中国对外联系窗口层级二:长三角城市群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长三角的创新转化基地、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长三角人文生态后花园和东南沿海医疗康养中心。

强化粤闽浙沿海城市的网络联系,发展产业新关系层级三:温州都市区:作为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之一,加强温州市域与青田功能互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温州市区域协同示意图3.总体格局3.1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充分发挥温州资源优势,建设具有瓯越山水特色的拥江滨海花园城市优化都市区空间格局,形成“一轴一带一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轴一带一区:“一轴”沿江发展轴。

要集聚打造以滨江商务区和瓯江两岸沿线为重点的瓯江新城,⽀持乐清、瑞安等建设温州北部新区、南部新区,促进⻜云江、鳌江流域拥江集聚发展“一带”沿海产业带要以乐瓯洞⼀体化、温瑞平原⼀体化、⻰平苍⼀体化为纽带,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一区”⽣态发展区要以⽂成、泰顺为重点,串联市域⻄部和北部⼭区,打造浙江⼤花园⽣态明珠和⽣态产业集聚区。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3.2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保护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绿色集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

3.3生态空间格局坚持生态空间保护优先,重点保护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的上游源头区域、下游海陆交汇区域,以及主干河流廊道和生态斑块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科学确定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方向,自陆向海形成海岸综合发展带、海岛保护利用带、海洋生态涵养带。

一屏一带,四廊四片“一屏”指西部山区生态屏障,“一带”指东部海洋带,“四廊”指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温瑞塘河生态廊道“四片”指雁楠山水生态保护片,泽雅生态保护片,飞云江-鳌江上游生态保护片、矾山生态保护片。

市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3.4构建“2+N”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现状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个自然保护区: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N个自然公园:国家级自然公园、省级自然公园3.5优化陆海统筹开发利用空间构建“五区三廊”的陆海空间格局“五区”即五个陆海功能统筹单元包括近海保护区、滨海协调区、滨海利用区、城镇集中区、城乡统筹区“三廊”即三条“江-岛-海”陆海廊道。

包括瓯江、飞云江、鳌江“江-岛-海”陆海廊道。

陆海空间格局4.农业空间4.1 农业空间规划依托温州市特色资源优势和市域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区域优势、生产空间、产业空间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以高效生态高质为导向,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形成水稻种植、绿色瓜果、水产及海水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

规划形成“三区五片多点”的农业空间总体结构。三大农业发展区,彰显区域农业发展特色;五大耕地集中片,严守永农耕地保护底线;多个农业特色点,体现农业发展百花齐放。

温州市农业空间规划图4.2 乡村振兴承载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指导思想,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村庄分类引导为抓手,优化村庄体系,统筹村庄产业发展与建设用地布局,构建耕地集中连片、乡村地域特色明显、产业多元发展、配套服务完善的农村发展格局。

乡村发展分类引导:集聚提升类村庄: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引导周边村庄向中心集聚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乡融合,形态保留乡村风貌,治理体现城市水平;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搬迁撤并类村庄: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乡村布局分区优化:平原乡村区:加强浙南水乡的传统乡村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传承;山地丘陵乡村区:结合山区水土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海洋海岛乡村区:发展渔业经济为主,并积极发展旅游业。

5.城镇空间5.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一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一主:都市区主中心,即温州中心城区,构建温州1小时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支撑温州作为浙江省域第三极的城市地位一副:指都市区副中心,依托鳌江流域平原城镇群,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促进副中心向心发展。

多点:指文成、泰顺以及特色镇构成的重要节点,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实现共同富裕。

温州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5.2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打造“5+5”万亿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主导产业划定工业区块线,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规划全市工业区块线总规模不少于24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分为两级进行划定:。

一级区块线是为保障工业用地的规划底线空间和工业经济长远发展而确定的工业用地保护线,线内工业用地实施严格管控、占一补一其中一级区块线不少于180平方公里二级区块线作为一级区块线的补充,是为稳定城市一定时期现状工业用地总规模而划定的工业用地管控线,线内的工业用地在一定时间内不得改变用地功能。

现代产业体系6.支撑体系6.1 统筹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521”高铁时空圈5小时:通达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国家主要城市群核心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和粤闽浙城市群中心城市。

1小时:通达杭州、宁波、金华、台州、丽水等省内都市区核心城市以及福州、宁德等省外城市中心城区布局“两主三辅”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温州东综合交通枢纽(温州东站-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温州南综合交通枢纽(温州南站)为主,以温州北综合交通枢纽(温州北站)、瑞安东综合交通枢纽(瑞安东站)、乐清综合交通枢纽(乐清站)为辅。

积极谋划鳌江流域副中心交通枢纽:积极谋划辐射平阳、苍南、龙港的鳌江流域副中心交通枢纽。

温州市域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以温州东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规划5条综合交通廊道:沿海交通廊道(向北温甬方向+向南温福方向) :作为“沿海产业带”的交通支撑,依托甬台温福高铁、甬莞高速等,连通沿海重要城镇,串联乐瓯洞、温瑞平原、⻰平苍地区。

温丽衢交通廊道(温丽金交通廊道):作为“沿江发展轴”的交通支撑,依托新金温铁路,连通丽水、金华,接沪昆高铁通道谋划温丽衢高铁通道,实现与浙南的快速联系杭温交通廊道:依托杭温高铁,实现温州、杭州的1小时交通圈联系。

温衡桂交通廊道:近期为温州-武夷山-吉安铁路,远景预留温州-衡阳-桂林高铁通道,连通吉安、衡阳、桂林、南宁等城市。

温州市域交通廊道示意图5.3 宜居社区与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优质共享,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体育,全域推行普惠型养老托育一体化建设等模式。

15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6.文旅格局6.1建设具有瓯越灵韵的拥江滨海花园城市建设城绿共融的滨水花园城市:秉持“城园共生”原则,以“公园式发展单元”确保城市发展与蓝绿生态和谐共存,建设面向未来的“美丽江海,花园之城”。

打造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公共会客厅:强化滨江沿线文化功能和特征形象,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大力实施古城复兴行动,建设塘河文化走廊,展示陆海交融文化构建亮点纷呈的滨江城市天际线重塑“山江共触、亮点纷呈”的城市天际线,塑造“中间高耸、两端平缓”的韵律界面。

对滨江景观节点与视线通廊进行重点风貌管控建设一体化跨江滨海交通网络:推进跨江滨海通道建设,构建贯通滨水公共空间和重要节点滨江绿色慢行网络,打造功能复合型的水上交通6.2保护瓯越历史文化资源提炼温州历史文化价值。

堪舆传统城建典范:温州的城址选择和山水斗城格局是中国古代舆学在城市建设中运用的典范事功基因创业名城:温州受永嘉学派事功思想、崇实创新、重商文化的基因影响,成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策源地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陆海交融发展代表:

温州是中国沿海城市陆海文明的一个重要交界面,具有独具一格、活态传承的地域文化,遗迹众多。

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可得商务网 CopyRight 2018(c)2008-2099 DESTO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