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观点 » 正文

外省人眼中的安徽是怎样的?(安徽阜阳最新的房价和房源)安徽阜阳房产价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06 07:48:46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陆土根:尬字安徽安徽省其实是颇为尴尬的省份与安徽最像的省份,自然是江苏同为长江下游,硬生生被大明始祖朱和尚凑了一堆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块在身上,遂成不南不北之内斗省份但同样是内斗,安徽也要比江苏尴尬的多江苏省虽然号称不南不北,但实际上南方地界占据绝大多数,尽管总有些人胡乱造谣“南北分界在长江”“长江以北

陆土根:尬字安徽安徽省其实是颇为尴尬的省份与安徽最像的省份,自然是江苏同为长江下游,硬生生被大明始祖朱和尚凑了一堆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块在身上,遂成不南不北之内斗省份但同样是内斗,安徽也要比江苏尴尬的多江苏省虽然号称不南不北,但实际上南方地界占据绝大多数,尽管总有些人胡乱造谣“南北分界在长江”“长江以北都吃饺子”,但实际上江淮板块依然是从饮食还是风俗上都是正儿八经的南方,是堂堂正正的稻作米食区。

所谓“苏南”“苏北”,在历史上最早也指的是江南和江淮的内斗,实际上依然还是南方人内部打架,没有那么大实际的差异所以真要说起来,也就是淮河以北的徐连宿,以及淮安盐城的北片,文化有所不同但这一片面积并不大,而且实际上“南方化”也很厉害。

以方言来说,江苏淮河以北还有很大一片说江淮官话;以农业来说,建国以后淮河以北广泛旱改水田,现在这一片水田面积早就超过旱地,上面种的也是水稻,而不是小麦淮河以北地区的“南方化”基础,就历史来说,明清的运河漕运可能是很大的原因,一条大河贯通徐淮扬苏,自然使得江苏的江淮乃至淮北地区都容易受到。

江南文化的影响,就像扬州身在江淮,却依然可以说自己在城市气质上,也属于江南城市一样而就当代来说,省域认同和省内协作,可能又是更重要的原因,江苏省内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强势,自然使得淮河以北深受影响据说今天徐州乡村新农村也开始大建江南风格的民居,就是例证。

相比之下,安徽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安徽淮河以北的面积大,而且这一片作为华北黄淮平原的代表方言,中原官话,还侵蚀淮河以南,这正好与江苏相反制造内斗省份的元凶朱和尚,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很多人就争论不休本来凤阳县确实属于淮河以南,但一张嘴就是河南味,很难不让人把它们归入北边的亲戚。

黄淮平原,历史上多灾多难,水患战乱频繁,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形成了淮河流域的黄泛区,跨域豫鲁苏皖四省交界,泗沂沭三河水系,出游民,游民又变成游丐、游匪,建国后又正好轮空前三十年工业化布局,到了改开后不得不成为长三角务工人口输出重镇。

客观地说,许多的地域负面印象,也确实来源于此地而黄泛区的水患最为酷烈、地方最为穷苦之地,大概又还是在皖北,晚清黄淮游民引发捻军民变,就在这个地方的涡阳县但矮子里面拔长子,江苏淮北的徐州,作为这一带的中心城市,确实要光鲜亮丽许多。

徐州是黄淮地区少见的老牌工业重镇,又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体量地位来说,跻身个二线弱也不是没可能并且徐州说起历史,也是当仁不让,刘邦故里,楚汉争霸,淮海豪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一点来说,相对于安徽淮河以北

的那些颇为寂寂无名的城市,江苏的淮北,是打得出文化名片的说完北方说南方江淮大地,历来就分淮西淮东淮西大致归皖,淮东大致归苏淮东于是又占了两个地缘上的便宜,一是前文提到的运河动脉贯穿其中,二是靠近沿海盐业发达。

后者可谓拯救了江淮沿海,因为这一片滩涂成陆,几无良港可言,如果不是盐业,可以说是相当边角料之地有了运河漕运和沿海盐业,淮安、扬州府城便成全国的重要商埠,南来北往一片繁荣,加深了江南文化对于淮东的辐射不仅如此,因为漕运、盐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其重大机构也设置两地,加强了淮东与北方京城的联系,使得其正统程度持续加深。

遂成处于南北要冲的重要板块淮扬菜就是例子,其既是江南徽商之发扬,又有官府菜之正统背书相比之下,淮西就明显落寞得多漕运与盐业的好处都没赶上,底气就低了一分淮东文化的属性是灵活的,当他想要强调小桥流水,温和柔美,就说扬州亦江南;想要强调其不同于江南柔靡轻浮的风格的时候,又会说自己兼收南北,刚柔并济,文化的独特性便得以彰显。

淮西呢?就比较尴尬,整体气质还是要更偏北一些论文化,倒也不是没有可说之处长江北岸,淮东有扬州,淮西有安庆,同样也是历史上的文教重镇,但今天的名气和经济,总比扬州矮了一份扬州可以跻身江南四大名城,扬州八怪与。

江南四大才子比也是颇有盛名,安庆就只能寻到近代,说一个经济上的“长江五虎”,还被很多人质疑是编造出来的论武德,倒是淮西强项淮东虽然号称刚柔并济,但其实还是偏文,武将出的不多而淮西是妥妥淮军重镇,晚清淮军之于湘军,。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都是远超这一时期淮东江南文官矩阵的真正大人物不过在今天,宣传武德不如宣传人文好使直男历史爱好者喜欢舞枪弄棒痛说大国军事,城里的小资青年想打卡的还是水乡古镇,园林楼阁,淮西是吃点亏的安庆本身,其实也有点尴尬。

虽然地处江淮,但其实已经在江淮西缘的大别山区,这个地理单元一分为三,豫皖鄂各执其一安庆还已经比较靠近江西,西部已经有大片赣语区,受到江右文化一定辐射安庆今天还能出名的,除了作古的桐城派文学,就是地方曲艺剧种黄梅戏,虽名声在外,但起源到底是同为大别山区的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争论就不小,归根结底,本是一家。

淮扬菜也吵这个,到底是淮安还是扬州但人家吵来吵去都是江苏内部,甚至是淮东内部黄梅戏起源的争论,其实本质反映的也是安庆地缘位置的边缘淮北、江淮说完,接下来就看江南安徽称皖南,江苏称苏南皖南还是大写的尴尬论地理,皖南本也是江南平原一部分,与苏南的太湖平原互相连通,但明清说江南几府,大多不带上皖南,说来说去,还是没有运河,不在其穿过的主轴线上。

论文化,以前沿江平原除了靠近南京的地界,说的也是吴语,所谓宣州片,但晚清太平天国战乱,方言竟已经全面江淮官话化,在今广德、宣城地区还出现了大片河南湖北移民的巨大方言岛原本淮官之于吴语,江南之于江淮,也没那么大区别。

无奈晚清漕运衰落,淮河水患,江淮难民逃亡江南,就让江浙一带的小市民有了使劲地域黑的对象,于是江淮官话也被连带着污名化实际上皖南沿江地界的人自己也委屈这一带最早说淮官,并不是因为太平天国后的淮西难民,而是明清城里就开始模仿南京官话。

也因此,正统的皖南城里淮官,和晚清南下的淮西移民说的淮官调门并不一样,皖南人自己都把后者鄙称为“江北话”其实说起来,旧皖南吴语区,也是颇有文化名片的,浙西江东,也如两淮,分出东西两片,分称东吴西吴,宣州片吴语自也可称为西部吴语。

唐宋时期的宣州曾很繁荣,也是文人风流,诗词歌赋,还因为皖南沿江平原多山,相对东吴的太湖平原更显青山绿水,秀美多姿但无奈就地缘来说,确实相对内缩,只占到长江沿岸的便宜,比不上东吴直面北方,运河贯通,大开大合,格局要宏大得多。

当然,皖南还有最后一个没有提到的府,就是南部丘陵地带的徽州府如果说西吴一直不温不火,又与东吴文化颇有重叠,特色不鲜明,晚清后还全面方言淮化,那么徽州文化可以说是长久强盛并且特别有地域特色聚族而居,祠堂林立的古老村落,白墙黛瓦,高门大院的。

徽派建筑,亦儒亦贾,闯荡江南的徽州商人可以说,徽州像是江南的山地版本,村落版本,迥异于以太湖平原市镇都会主导的江南水乡文化,是一种山乡文化但徽州的耀眼,却也成为皖南内部的尴尬很长时间内,皖南被徽州代表,而使得沿江人民愤愤不平,毕竟原本宁国商人与徽州商人,可谓是同气连枝,共享徽宁商人,。

徽宁会馆的美名的但历经沧桑,如今沿江人民应该以什么名词来凸显自己和徽州做切割呢?西吴文化,自己都不说吴语了;皖南文化,又没法区分两地,大概只能说宣州文化了但宣州不当老大很多年晚清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埠,中国经济高度集中到沿江沿海地区,皖南的芜湖县因此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西吴”乃至整个皖南的中心,在民初分道时,皖南就独立划分为“芜湖道”,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皖南中心已经转移到了芜湖,而芜湖作为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一直维持到现在。

于是,小小的皖南之地,就有了事实上的三个重心,宣州(今宣城),徽州,芜湖,三足鼎立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淮西庐州(今合肥)、安庆,事实上已经是五大城市鼎立如果以清代文教指标来看,那么安庆、徽州两府是事实上的两大中心,进士数量最为接近,这也是为什么安徽设省时是取他们的府名,而皖南沿江太平(芜湖所在)宁国(宣州所在)池州广德三府一州,加起来与安庆、徽州相当,其中大部分出自。

宁国府而庐州府则比宁国一府的进士数量还低接近三分之一这样一来,也可以理解安庆为何长期为安徽省会了,徽州太僻,庐州太弱,宁国太南,安庆也有长江沿岸的优势但安庆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前文提到的,其实也是太偏,只不过是过于偏西,建国后省会重新定在庐州府,也是以这个理由,处“江淮之中”。

但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虽然当了这么多年老大,依然难以服众安徽长期没有绝对优势的城市来统帅全省,这也使得它无法构建出一个主流的文化形象,实践中为了突出特色,就屡次拿最有名气,也确实最特别的徽州文化,来以徽代皖,甚至强行将

徽菜、徽商(大概只有徽派建筑还不敢篡改解释)扩大化,引来诸多争议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安徽是相当散装的而江苏省虽然也有南京、苏州之争,但这两个城市无论历史传统,还是今天的经济文化实力都很强盛,完全可以构建起江苏以江淮、江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形象。

随着改开后长三角的崛起,安徽事实上无论南北,都成为江浙“东吴”地区的人口输送地不管你是皖北皖中中官还是皖中皖南淮官,皖西赣语还是皖南徽语,还是皖南那些凌乱的方言岛人群,统统都是“下江南”,奔往“江浙沪”。

只不过城市偏向不同就皖南来说,马鞍山(旧太平府大部)之于南京,黄山(旧徽州府大部)之于杭州,芜湖之于上海,各有各的奔头;只不过人群种类不同,从南往北,务工人口比例持续增多,学历人口相对减少从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角度看,其实本在明清相对强势的皖南是尴尬的。

西吴早已远去,徽商也已凋零,文化传统更多其实成了历史遗迹,也难以为当代的经济实力所支撑而且皖南普遍存在未富先老,人口减少的问题,和“东吴”一样的小家庭化,虽然使得皖南大多数地区男女相对平等,但也造成生育率相对偏低,而其又不能像东吴一样通过发达的经济广泛吸纳外来年轻人口,深度的老龄化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一直为许多人不看好的皖北,实际上倒反而有出头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黄淮早已治好,环境长期和平,不再有水患战乱困扰,而前三十年缺乏的工业基础,也可以在今天借助产业转移尽力补齐毕竟相对皖南,这里具备人口众多劳力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的优势,距离长三角虽然直线上比皖南远一些,但其实也很便捷;人口虽然大量流失,但本地生育率并不低下。

至于淮西,倒是沿着省会独大的战略一路狂奔了虽然省内对合肥认同度还是不高,一直有“灰头土脸小县城”的刻板印象,但不容否认合肥的努力,可谓把手里的牌用到了极致,七普总人口甚至超越了南京两大城市对安徽腹地的辐射争夺,倒是下一个十年的可看之点。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可得商务网 CopyRight 2018(c)2008-2099 DESTOON All Rights Reserved